我于2005年考入山西大学工程学院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我记忆中的母校是一个美丽的学校,校园自然景色好,人文环境也好。学校里我最喜欢的地方是图书馆。在图书馆里,我可以看各种书籍,或者就在一层自习室自习。我喜欢偶尔一个人坐在图书馆,什么都不做,享受那种安静的氛围,让自己沉淀一下,有了图书馆的陪伴,我养成了喜欢读书的好习惯,至今一直坚持,受益匪浅。
大学四年,为了更好地完成课业,我与同学王卫晓两人一起上自习学习。两个人一起学习更能克服懒惰的本能,同时还能进行课程讨论和交流。为给考研做准备,我们俩每天花约两小时练习英语口语,通常在图书馆对面的小亭子里一对一交流,记忆最深刻的是在凉亭旁的迎春花旁边晨读。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我们俩的口语表达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后来王卫晓顺利考上了天津大学研究生。这段经历成为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美好回忆,感觉非常珍贵。
在校期间,一次偶然机缘发现学校食堂下面的公告栏有学生课外科技创新人员招聘信息,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参加了应聘,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用,我很荣幸正式加入了动力系学生科技创新小组,感觉非常高兴。我除了完成日常课业,课后立即去动力系实验室学习干活,遇到问题后除了请教老师,还可以与不同专业的同学进行讨论,也常常因为专业问题吵得面红耳赤不亦乐乎,回想起来仍历历在目恍如昨日。这是我第一次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尝试,即课堂上学习包罗万象的锅炉知识,课后再进行模拟训练研究锅炉模型的相关知识,解决了课堂上好多搞不清的问题和疑惑,好多困惑有时真是灵光一现豁然开朗。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工作,我被指导老师委任为学生科技创新小组组长,从一个人干到带领一个小组人干,自己感觉非常吃力,通过指导老师的谆谆教诲和指导,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培养起了团队协作意识、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独立工作能力,能够在高压和时间紧张等情况下高效的进行工作。在与其他参与者的协同工作过程中,我还结识了许多朋友,学会了如何与他人更好地沟通、协调工作,通过互相分享经验和知识,拓宽了自己的人际圈子和视野。
大学四年非常短暂,我在不知不觉中被滋养着快速成长,为我一生的事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好多学习和工作习惯一直延续至今,受益匪浅。回想过去,那四年里我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人生的道理和生活的经验,最宝贵的是认识了能相伴一生的良师益友,这个大学读的太值了。
微信二维码